当地时间6月13日凌晨,伊朗的夜空被突如其来的爆炸声撕裂,沉睡中的城市瞬间被惊醒。多达数十个重要目标遭到猛烈打击,其中包括伊朗革命卫队的总部。这一轮攻击的幕后主使,是以色列空军发起的代号为“崛起的雄狮”的军事行动,主要目标锁定伊朗境内的、弹道导弹制造工厂以及其他关键军事基地。
当天,以色列空军共发动了五轮空袭,集中打击伊朗境内多个敏感地点。伊朗方面则陷入一片哀痛,尤其是位于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纳坦兹的多次遭受重创,所幸尚未出现核泄漏风险,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。此次袭击导致伊朗军方高层伤亡惨重: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、革命卫队总司令侯赛因·萨拉米以及副司令吴拉姆·阿里·拉希德在袭击中身亡。此外,伊朗著名核科学家·马赫迪·塔赫兰奇和法里顿·阿巴斯也丧生。哈梅内伊的政治顾问阿里·沙姆哈尼则受了重伤,情况严重。
简言之,伊朗的高层领导遭遇了沉重打击,损失十分惨重。然而,以色列不仅仅满足于空袭,他们同时在伊朗境内深层展开了一系列秘密行动,目标直指伊朗的战略导弹基地和防空系统,试图从根本上削弱伊朗的军事反击能力。这种多维度的打击手段,显露出以色列行动的阴险与果断。
自去年4月起,伊朗与以色列的紧张关系逐步升级。去年4月13日至14日,伊朗首次动用180枚弹道导弹和170架无人机直接攻击以色列,彻底打破了此前几十年来双方保持的“影子战争”状态。以色列随即于4月19日对伊斯法罕附近的S-300防空系统展开反击,双方此后互有攻防。实际上,过去十几年里,以色列多采取暗中行动,此次则是首次公开大规模空袭伊朗,象征着双方冲突进入了公开且激烈的阶段。
与此同时,以色列也在积极防范伊朗的报复措施。以色列国内发布了新的安全防护指令,禁止除必要工作外的所有教育、集会和工作活动,绝大多数民众已被要求进入地堡避难,防止可能的报复袭击。
美国方面显然早已知晓这场袭击的计划。袭击发生之前,美国已撤离驻伊拉克使馆的非必要人员和家属,并批准中东美军家属自愿撤离。尽管如此,袭击后美国迅速与此事划清界限。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表示,以色列的行动是单方面的,美国不参与针对伊朗的军事打击,当前首要任务是保障美军在该地区的安全,并警告伊朗不得将美国利益和人员作为攻击目标。
那么,为什么以色列选择在这个时机对伊朗动手呢?背后原因复杂且多重。首先,以色列希望借此机会改变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。过去一年多,巴以冲突持续发酵,加上与黎巴嫩的低烈度交火以及胡塞武装在红海频繁发动袭击,令以色列切实体会到伊朗通过代理人对其构成的威胁。内塔尼亚胡政府认为,要消除这种威胁,必须直接打击伊朗本身,切断其“代理人”背后的支持,从而重新塑造地区力量平衡。
其次,内塔尼亚胡政府也有借此次行动转移国内政治压力的考量。6月12日凌晨,他刚刚通过了由反对派提出的一项不信任案,最终以61票对53票险胜,避免了被罢免的危机。在这种政治紧要关头,发动针对宿敌伊朗的“决定性”打击,有助于转移公众关注,巩固右翼阵营的支持,延续其执政生命。
第三,行动也意在应对伊朗掌握大量以色列的威胁。6月7日,伊朗情报机构宣布获得了涉及以色列等关键情报的敏感文件。考虑到以色列并未公开承认核武器,如果这些机密被公之于众,必将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,尤其是在以色列加沙行动遭受批评的背景下,将使以色列在外交和道义上陷入更大困境。趁此时机进行打击,能够暂时阻止伊朗释放这些机密。
第四,行动还有意破坏即将在6月15日举行的伊核问题谈判。以色列国防军表示,伊朗已拥有足够的铀材料,能够在数日内制造15枚核弹,因此必须紧急采取军事行动以阻止伊朗核武装化。更深层的背景是,自今年4月以来,在阿曼的斡旋下,美伊已进行了五轮间接谈判,但在多个关键问题上仍存在严重分歧。以色列对此极为不满,试图通过军事压力干扰谈判进程,防止伊朗在核问题上取得任何突破。
面对以色列的猛烈打击,失去了多名高级将领和核科学专家,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绝不会坐视不管。预计伊朗将展开多方面的报复行动。首先,可能直接对以色列本土发动规模庞大的弹道导弹和无人机攻击。最新消息显示,袭击后伊朗已向以色列发射了超过100架无人机。其次,伊朗可能会全面激活其代理人网络,促使黎巴嫩在以色列北部发动强烈攻势,同时挑动其他代理组织攻击以色列及美国在中东的利益。此外,伊朗还可能采取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极端经济手段,这被视为其“经济核武器”,一旦实施,将引发全球石油市场剧烈动荡。最后,伊朗可能彻底退出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,公开宣布发展核武器,作为最极端的反击措施。
6月13日,伊朗外交部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的袭击,称其严重违反《联合国》,是对伊朗的明显侵略行为。声明强调,伊朗有权合法正当地回击侵略,伊朗武装力量将坚定不移地保卫国家主权。同时,声明指责美国在此次事件中的幕后角色,表示如果没有美国的协调和允许,以色列根本不会发动这场侵略,呼吁美国对以色列的冒险主义行为承担责任。
未来局势将如何演变?从以色列和伊朗两国的国情来看,这场冲突短期内不太可能升级为全面战争。以色列拥有强大的快速打击能力,但若陷入与伊朗及其代理人的长期消耗战,将高度依赖美国的军事和外交支持,而目前美国并不愿意卷入中东的新一轮战争。反观伊朗,虽然军事实力有限且经济困顿,且从其表态看,不愿意与以色列或美国爆发全面冲突。伊朗更可能通过有限且有选择性的反击表达愤怒,而非全面出动。
然而,这种谨慎的反击策略可能会引发以色列更为凶猛的空袭,形成恶性循环。这或许是未来一段时间内,地区局势难以缓解的现实困境。